陶店法庭“调解+执行”实质性解纷一步到位
图一
从“握手言和”到“真金白银兑现”,如何打通矛盾实质性化解的“最后一公里”?黄州区法院陶店法庭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全力推进“以调促执”“调执并行”,通过“调解——督促——履行”的全流程闭环管理,实现“调解成功”至“现场履行”零距离衔接,将矛盾纠纷化解从“终点执行”转向“源头执行”,真正实现“办理一个案件、化解一串矛盾、消除一揽子风险”的司法效率。2025年8月28日,吴某签订调解协议后即时拿到了首笔执行款,困扰多时的心结终于解开,紧锁的眉头也瞬间舒展开来——这正是陶店“调解+执行”模式落地见效的生动缩影。
案情简介
吴某靠出卖劳力维持生计,日常帮人上货和卸货。2024年10月5日,某瓷砖老板喊来货车司机,要求货车司机将一车瓷砖送至大崎山风景区。随后,瓷砖老板又找来吴某等2名工人,负责上货和下货的工作。谈好报酬之后,吴某等人随着一车瓷砖前往大崎山风景区。但运输途中,货车司机对车辆管控不力,连人带车坠落山崖,造成司机本人及一名卸货工人死亡,原告吴某受伤。经交警部门认定,司机违反了安全驾驶义务,负事故的全部责任,吴某及另一卸货工人无责任。事故发生后,瓷砖老板与两名死者的家属达成了赔偿协议,并按照赔偿协议履行了全部的赔偿义务。上述协议签订时,吴某正在医院住院治疗,瓷砖老板便向吴某垫付了医疗费2万元。但吴某出院后就剩余赔偿事宜与货车司机的继承人和瓷砖老板协商无果,无奈之下诉至法院。
案件受理后,三方当事人对抗情绪比较激烈。原告吴某认为同期事故中的他人均获得了赔偿,唯独漏掉了自己,索赔的期望值较高。货车司机的家属认为事故导致家庭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和唯一的壮劳力,且面临车辆报废的损失,无力承担赔偿责任。瓷砖老板认为自己不仅损失了一车瓷砖,还另行赔付两名死者几十万元,心里也一肚子意见没法宣泄。由于各方当事人都是熟人关系,承办法官深知此案处理不当不仅会加深双方矛盾,还可能引发新的诉讼进而使当事人陷入缠诉的状态。秉持新时代“枫桥经验”中“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理念,法官针对案件的细节问题,多次组织当事人沟通交流,梳理争议焦点。随后,在还原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各方的过错划分责任比例,计算出各方应承担的赔偿款数额。在一步步缩小差距的前提下,法官再从情理出发让各方换位思考,酌情减免部分赔偿数额。最终,各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被告当庭履行了部分赔偿义务,一起剑拔弩张的纠纷就此得到平复。
熟人之间的纠纷具有易反复的特点,特别是涉及金钱给付的,若不能及时履行,可能再次引发矛盾,甚至进入强制执行程序,更可能使已修复的社会关系再度破裂。为确保调解成果即时落地,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陶店法庭主动延伸司法服务链条,在查明案情的同时,将执行工作前置于调解工作末端。在法官的参与下,督促当事人当场兑付部分执行款项,并持续跟踪后期执行款的兑付。通过“调解+执行”无缝衔接的创新措施,既避免了履行协议拖延或障碍的情况,有效消除了案件进入执行程序的可能性,又实现了矛盾纠纷在诉讼环节的闭环化解,显著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